曾经网上十分关注的“钣金厚度”或“后防撞钢梁”话题,简单来说消费者该注意是整部车的吸能性,这课题指车辆如何在遭遇碰撞下,如何有效分散掉冲击力道才是首要,但我们不能批评消费者有这样的观念误导,毕竟被世界公认最安全车厂之一的沃尔沃,也在早期曾一味加厚车身钣金厚度,结果在一次翻车事故中,车辆外表虽然没有太大损害,但当救援人员到了现场,却发现乘客因承受撞击力道皆已身亡。
然而,这两天又出现了一篇关乎“铰链厚度”的报道,只见记者拿著量尺拼命测量每部车的铰链厚度,并替这些入围的车标上“高档”及“低档”的使用材质,这个做法与过去批评日系车钣金厚度十分雷同,无疑用“以偏概全”的手段试图误导消费者去评判一辆车的安全性,容我大胆猜测,也许下次会有人用“气囊”数量来做文章。
该报道内列出,20万元左右SUV车门铰链对比表
铰链,这个用以固定车门的部件,关系着避免车门在撞击或长时间使用下与车身产生错位,但绝对不能光凭铰链厚度就断定一台车的安全性甚至车厂良心,如同前面提及,车辆安全还是必须用整体去衡量,否则每个人都可以当汽车设计师了。并且,光是评断一个铰链,只参考厚度数据也完全不足,客观角度下,厚度、材质、面积、结构、工艺五项缺一不可。
从该报道所统计的这些车款中,你还可以发现到为什么定义为“低档”铰链背后,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两片式设计,而拥有“高档”铰链的车款却都是单螺丝、单一固定柱体设计。难道你会相信这只是种巧合?
由此图可以看出冲压铰链与型钢铰链的差异,两者在设计上的概念完全不同,谁更有优势不能单凭钢片厚度就能决定,厚度、材质、面积、结构、工艺五项缺一不可。
其实说穿了这不过是两种类型的车门铰链设计,你无法从单一角度判断谁好谁坏,但相较于被定义为“低档”铰链的设计,却都拥有两个螺丝所赋予的固定性,且因双片材质更具备3倍乘载面积(可参考文末比较表),对比“高档”铰链,就真能确保在遭受撞击时,或许那片稍厚的钢材不会产生变形,但支撑它的那一根螺丝呢,谁敢担保一定能担任起巩固住车门的重任?又或者文章应该再补充测量螺丝数量及安装面积,是否情势又该逆转。
铰链安装面积对比表
除此之外,你可以试着打开自家车车门,可以看到参与车门与车身固定的并非只有铰链,B柱及C柱上的六角锁也担起了车门固定工作,但这个六角锁不仅应对每个车门只有一个数量设计,固定扣环的强度也可能不敌另一侧的铰链,所以当车辆遭遇侧面撞击时,除了铰链也许你还得担心六角锁是否脱离。
参与车身固定的并非只有铰链,B柱及C柱上的六角锁也担起了车门固定的工作,且在强度可能不及铰鍊下如发生侧面碰撞,也许这会是第一个结构脱落点。
车辆安全的初衷还是在于降低乘客伤亡,在遭遇不可避的碰撞当下,就得依赖良好的车身结构作为最后一道防线,但以目前最新的安全课题,车厂目前更着重在意外的直接避免,如当下已十分普及的自动刹车系统等。但无论如何,还是得搭配自身良好的驾驶习惯,又或者只是简单的系上安全带,包含后座乘客,都绝对比起你去关注铰链厚度来得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