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窗铰链是现代建筑的重要五件构件,是影响门窗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部件。高档的铰链产品采用不锈钢制造。图1是产品总成及组成的零件。
由于主要采用冲压生产工艺,而且是工艺性较差的不锈钢材料,因此其加T精度较低,装配成总成后往往出现质量分散的问题。在目前传统的铰链生产流程中,对铰链部件采用首检和抽检制度。依靠人工通过量规、塞尺、卡尺等工具进行检测。该方法虽然比较简单,但检测精度差,效率低,不能及时发现和改进冲压等工艺质量问题,导致产品不良品率较高,严重影响企业效益。加工过程检测成为制约产能和质量的瓶颈。为此,作者研究和开发了新型的智能检测系统,实现铰链主要零件的快速精密检测,保证零件的制造精度,为产品总成质量保障奠定基础。
1系统工作原理
1.1检测要求
每个铰链产品总成由9个零件组成。图2所示是需要检测的主要零件类型。检测项有:(1)工件的总长;(2)工件孔的相对位置;(3)工件孔径的大小;(4)工件孔相对于工件宽度方向的对称度;(5)工件表面的平整度;(6)工件两平面间台阶高度。
由此可知,检测项目主要是二维可视轮廓和形位尺寸,因而可以应用机器视觉和激光检测技术实现非接触式检测。
1.2系统结构
铰链产品型号多达1000多种,按照传统的自动检测装夹方式,需要数量巨大的夹具。其次检测的零件长度从100mm~1000mm,采用机器视觉的相机分辨率显然无法满足检测精度要求。因此,系统综合应用了机器视觉、激光检测、伺服控制等技术,以适应各种规格零件的检测。系统组成如图3。
料台装在一条直线导轨上,然后通过伺服电机连接滚珠丝杆带动,使其前后来回移动,实现检测进给。工件放置到图示的料台上,靠定位边定位,以准备后续的检测。
1.3系统工作流程
工件随着料台的进给到检测区域。检测区域内包含了两个摄像头和一个激光位移传感器,分别对工件的外形尺寸和工件的平面度进行检测。由于有些工件有3~4mm的台阶,因此分两个摄像头进行外形的检测。摄像头A用于检测T件A端的外形尺寸。摄像头B则检测T件B端,它装在一个电动精密滑台1上,使摄像头B可以根据工件的台阶位的高度进行上下微调整,满足其对焦距的要求。激光位移传感器装在两个电动滑台1、2上,使其可以垂直上下、水平前后移动,满足各种厚度和宽度的工件的检测。另外,在检测过程中使激光位移传感器水平前后往复移动,这样可以使检测工件的平面度所得出的数据更客观准确。工件通过检查区域时,同时完成外形和平面度的检查。
2系统机器视觉检测
2.1工件总长的测量
工件的长度范围比较大,有100mm~1000mm,在相机的一个视场中不能检测出工件的总长,因此需要结合伺服和机器视觉,精确计算工件的长度,如图4。
图4中4点为工件的第一点在相机标定后的视场中的坐标,B点为最后一点在视场中的坐标,L为A、B点在图纸中的距离,即工件长度。标定后的伺服系统进给相对应L的脉冲数,使工件的首点和末点依次处于视场中。如果工件的实际长度和/-致,4点和B点的坐标是完全符合的,即X1=X2,Y1=Y2,此时工件实际长度等于L;当工件实际尺寸与L不符时,A点和B点间存在一个偏差a=B-A,此时工件实际长度为L-a。
2.2工件孔的相对位置和孔径大小
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,主要的检测方法与检测长度类似,伺服系统进给相对应两个孔图纸间距L的脉冲数,测出两个孔在分别定位在相机视场中的圆心坐标的偏差a,即可计算出两个孔之间的距离L-a。
因为工件中的孔是冲压出来的,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毛刺,在计算孔径大小和网心坐标时,如果使用拟合网的方法会存在误差,如图5(经过二值化的网孔的图片)。
为了提高检测精度,从图像中心出发,分纵方向、横方向、对角线等4个方向对图像进行遍历,寻找255(白色)和0(黑色)的跳变点,并记录坐标,以每个方向的最大值作为孔径,综合4个孔径选出最优值,以减少毛刺对孔径和网心坐标的影响。
2.3工件孔相对于工件宽度方向的对称度
由于采用正面光源,更清晰地呈现了工件的一些细节,但是同时也会引入更多的干扰信息,在对T件的两边缘定位之前,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,主要有中值滤波,对数变换和二值化等处理,得到准确清晰的边缘信息,如图6所示。
根据上文所得到的网心坐标,从圆心开始向左右两个方向分别遍历,对比像素值,记录下255(白色)--0(黑色)--255(白色)的跳变点,得到该边缘直线上的所有点的坐标和网心做运算,作为网心到边缘的距离,排除因毛刺引起的一些异常值,可以保证测量的精确度。
2.4亚像素算法
在有限的摄像机分辨率的条件下,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,本系统提取图像轮廓时应用了双线性插值的亚像素算法l61,其基本原理如图7。
假设函数图像灰度函数f,已知四个点(像素点)的值Q11=(x1,y1)、Q21=(x2,y1),Q12=(x1,y2)以及Q22=(x2,y2),要求得到未知点P(x,y)的值f(P),其方法如下:
首先在x方向进行线性插值,得到点R(x,Y1)和R2(x,Y2),然后在y方向进行线性插值,得到点P(x,y)。
根据像素与像素之间的灰度值的关系,插入5个像素,相当于将像素分辨率提高了5倍;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,亚像素算法有效的提高了本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准度,检测不确定度小于+0.005mm。
3系统检测参数的设置
如上所述,需检测的产品型号多达1000多种,而要确定具体零件的检测参数阈值,依靠人工设定是一项及其繁杂的工程。本系统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简便操作。
3.1工件分类
按照需要检测的参数对工件进行大类分类。例如需要检测的孔的数量、孔的直径、孔间距离、沉孔深度等等。以此为依据对工件进行分类,并制定产品分类编码,给每类工件设置编码条码。系统通过扫描待检测的工件的条码,确定需要检测的工件的类别,从而确定需要检测的参数种类。
3.2参数阈值提取及结果判断
系统通过扫描产品条码,从具体产品图纸提取相应的检测参数。这样系统就可以识别工件需检测参数,如孔的位置、平面度检测位置、是否有台阶和台阶高度是多少等等。系统通过传动伺服控制系统实现工件检测精密定位,确保视觉系统照相机拍照的位置与产品参数精确对应。在检测位置进行视觉和激光检测,并与实际检测参数对比,确定检测结果并输出报表等。
4结论
生产应用表明,检测系统在有限的机器视觉检测分辨率情况下,保证了大范围尺寸工件的精密检测,检验不确定度小于+0.005mm,符合零件图纸尺寸检测精度要求。检验效率达到12片/分钟,自动生成检验结果统计报表。在检验夹具上实现互通、互换,能适应不同规格的检验零件。系统还能依据检测数据生成CAD文件。另外,系统设计了物联网接口,方便接人智能制造系统,实现检测信息化运行。
系统可以广泛用于铰链、滑轨等产品的精密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