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目前的汽车连接器行业中,我们通常把利用材料本身的柔性来进行装配的方式称为铰链结构(图1)。
所谓铰链断裂, 是指铰链结构本身在装配过程中断裂而产生的一种失效模式(图2)。
在实际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,对于塑性较好的尼龙类材料的铰链产品,一般不会出现铰链 断裂的失效模式,但对于PBT(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), 由于材料本身的塑性应变较弱,致使由此类材料生产的产品时常存在铰链断裂的缺陷。
影响铰链断裂的因素,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:①产品结构;②模具结构; ③材料本身的性质;④注塑工艺。
不言而喻, 产品结构对于铰链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 下面我们就对目前常用的铰链结构进行分析, 其铰链简图如图3所示。
从产品结构来分析, 在铰链内侧材料是受到挤压, 而外侧材料是受到拉伸。这样在铰链外侧就会形成一条应力集中区域(图4),
伴随着在铰链弯曲的过程中外侧材料受到的拉力越来越大,铰链就可能会在外侧因拉力过大而出现断裂现象。
下面通过计算公式来分析铰链断裂的原因,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几个假设:
①铰链外部受最大的拉力;
②铰链内部受最大的压力;
③当拉伸的应力超过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时,铰链将会断裂;
④中性线(在铰链弯曲过程中假定的一条长度不变的线) 位置不变。铰链力学结构分析如图5所示。
当铰链处于弯曲到位时,铰链外侧长度就从L1变为L0, 此时,外边缘的长度变化量与中性线长度的比值即为应变值, 计算如下
Σ=△L0/L1= (L0-L1)/L1=t/R
式中: R———铰链半径(中性线处); L0———铰链外侧弧线长度, L0= (R+t)π/2; L1———铰链中性线的长度(在铰链厚度 的中间), L1=πR / 2; t———铰链厚度的一半。因为R=2L1/π, 所以Σ= πt/2L1。 又因为应力=应变值×弹性模量E, 即σ=ΣE= πtE/2L1。
由以上公式我们不难看出:只有材料的σ弯曲<σ屈服,铰链才不会断裂。因此,只有满足L1>πtE/2σ时,铰链才不容易断裂。
模具结构对铰链性能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浇口的位置。在模具浇注的过程中,流动必须在铰链的整个截面上进行,而不仅是沿着铰链流动,在较薄铰链的截面处流动会使长链聚合物分子与流动的方向一致。这样,在流动方向上的区域就会变得很强, 而在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就会变得很弱。因此,如果流动是沿着铰链进行的,就会有应力较弱处,铰链就容易断裂。
流动方向是由模具中浇口的位置和方位来确定的,浇口必须处于与铰链中心线相垂直的线上,并且有一定的距离,假如靠近铰链处主体护套的厚度不变,浇口任何偏离中心位置将导致熔料在铰链上 的对角线流动,从而势必影响铰链的强度。
每种材料的弹性模量E都不一样, 势必会直接影响铰链的性能, 并且同一材料不同厂家也不一样。选择一种性能优越的材料至关重要,对于此点就不再作详细说明。
注塑工艺也会影响铰链的性能,比如注塑机的稳定性, 以及保压时间等,都会对铰链性能有影响,所以, 制定一个合理的生产工艺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通过以上分析,不难得出对于分析铰链产品断裂的一般方法。当然,这些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产品的设计初级阶段,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, 在实际的生产中,应该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影响产品的性能, 这就需要我们勤于思考,善于总结, 最终得到性能优越的产品。